看莫高窟
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
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
莫高窟,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盡頭的敦煌。它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,前后延續(xù)約1000年,這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。它既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寶庫,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(fā)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。
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,是莫高窟、西千佛洞的總稱,有時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,敦煌石窟與山西大同云崗石窟,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。
敦煌石窟藝術內容之一。敦煌石窟是建筑、雕塑、壁畫三者結合的立體藝術。壁畫指在石窟甬道、四壁及窟頂上所繪的佛畫。敦煌石窟崖質屬酒泉系礫石巖層,由積沙與卵石沉淀粘結而成。卵石堅硬、金石難琢,沙層疏松、稍碰即落,不適于雕刻。故古人于鑿窟之后,在壁頂及墻面抹泥灰涂白粉,令其平整再繪畫于上。由于畫壁較石刻費工少,易于描繪細節(jié),豆人寸馬均可精繪入壁,所以表現(xiàn)佛經內容及時代社會風貌,都較石刻廣泛、豐富、詳盡.這是敦煌石窟有別于其他石窟的最大特點和獨具的優(yōu)勢。從數量上講,敦煌石窟現(xiàn)存壁畫約五萬多平方米,最大畫幅40余平方米。從時代上講,自十六國晚期的北涼,到蒙元時代,代代相因,鑿窟彩繪,千年不衰。